李沿儒 - 茭白筍行銷大隊 用專長結合產學
茭白筍行銷大隊 用專長結合產學
李沿儒 - 茭白筍行銷大隊 用專長結合產學
這已經是第3年,李沿儒在茭白筍採收的秋天,帶著60多位學生來到筍田邊,這個名叫三芝志工隊的隊伍,是真理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李沿儒,帶的一門志願服務課程,不到40歲的老師,在學生堆裡,看不太出年紀。
一見到頭髮半白的筍農鄭重修,開口關心的,是原本不太屬於茭白筍田的新設備。真理大學副教授李沿儒:「所以,現在那個無線網路有架嘛,這邊可以直接上網。」三芝農民鄭重修,:「可以?」李沿儒:「可以上網。」
李 沿儒第一次帶學生來農場拜訪時,鄭重修還對網路非常陌生,也對這群師生的出現覺得可疑。鄭重修:「我們農人跟那個農夫啊,跟那個學校是沒有,沒有什麼掛勾 的啊,一開始的時候,當然很驚訝啊,到底,因為現在這個社會,那個詐騙集團非常的多啊,我們也一定要有這個懷疑的心理啊,因為怎麼還有,現在社會上,怎麼 還有這麼好的人,當然會很訝異啊。」
不像現在,看到李老師就笑嘻嘻的宣布好消息。鄭重修:「這邊一條白白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現在已經嘴開開了,可以採了。」
幾年前,看到一位年輕老師帶著一群大學生,脫了鞋就往田裡跑,說要義務替筊白筍行銷,鄭重修還在想,這是不是年輕人的一時玩心。鄭重修:「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因為都很忙、都很忙,覺得說,這個不知道效果如何啦,它(行銷)的到底它的,能夠達到什麼成果?」
沒 想到這群師生,從做訪談了解茭白筍特色,到協助架設網站,教他建立E化行銷概念,就這麼點點滴滴累積做了2、3年,幫農場打出了名號。鄭重修:「老師親自 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到底是哪一個方面,欠缺什麼地方,老師會一一指導我們,然後我們再互相再去,大家再去配合喔,這樣做起來就會完美,有滿大的成長啊,真 的喔,差不多有差1/3以上,有1/3以上的成果。」
老農場的轉變,說著3年來,李沿儒帶著志工隊做出了些成績,其實一開始,是班上有幾 位熱血的大學生來找他,想問的,倒和李沿儒教的資訊不太有直接關聯。李沿儒:「上課不知道為什麼,講到國際志工,然後下課後,就有3、4位同學來找我,然 後我就問他們說,那你們去要作什麼?然後他們就回答說,老師我們什麼都不會。」
就怕學生空有理想和熱情,李沿儒先把學生給勸下了,不過倒 也開始思考,和國際接軌之前,能不能先為在地人事盡些心力,只是帶學生當志工,李沿儒也沒經驗,從帶著3、5個學生先組成讀書會,然後四處找、到處問,有 沒有人需要幫忙?從架設當地農產和觀光特色的網站,還有拍攝紀錄片,這一年志願服務下來,東奔西跑,大夥都累了,李沿儒卻發覺,這似乎不應該是教學生志願 服務的最終目標。
李沿儒:「對於被服務的人來講的話,其實並沒有幫助到他們,我們就今天好像幫他做了一個作業,可是作業做完後,他沒有辦法留下好的東西,然後他也沒有辦法,被培養出應該有的能力,所以那就不是我們這種志工團應該做的事情。」
剛好當時,三芝農會正在為即將收獲的茭白筍,尋找新行銷管道,希望為農民建立品牌、提高價值,聽說就在附近的真理大學,有一位資管系老師,帶著學生在做志願服務,就請了李沿儒到農會開課,教E化行銷,不料,上課第一天,就只來了4位農夫。
李沿儒:「那經過這次我們才知道說,原來這些農夫,他們事實上,年紀都大了,年紀都大了,他們對於網路這種東西接受度,就沒有那麼高,這也才有了後來李沿儒的主動出擊,既然年齡層偏高的筍農們,不願意進教室,那他就帶著學生下田,為茭白筍找出特色。
李 沿儒:「我們有資訊的專業,沒有農業的專業,所以我們在想說,我們事實上,在課堂裡面都談理論啊,就其實都沒有碰到實務,其實很不好,那同學上課也想睡 覺,老師就覺得說,好像自己也不夠專業,就是講完理論,其實實務操作我們都不會,所以我們就想說,我們就把同學帶到第一線。」
只是,帶著同學下田,雖然趕跑了教室裡的瞌睡蟲,卻又出現另一個問題。李沿儒:「沒有要下去的話,他旁邊有採好的。」學生:「地上有不乾淨的東西?」李沿儒:「對對對。」
有 學生的怕髒,不敢下田,這情況時常出現,畢竟志願服務課程,是由當初的志工隊擴大延伸而來,當這堂選修課,參與的人數變多了,問題也跟著出現。李沿儒: 「坦白說,學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可是我在想是這樣,就是說,我在大學裡面,我們自己在大學,是什麼樣子的態度,我自己回想,我在大學裡面,是很愛玩,然 後不見得很喜歡上課,那反過來,這些同學也是一樣,那第二件事情就是說,同學他很多元,那我們用不同的態度,看我們這些學生,就發現說,他有很多優點。」
得 用更包容的角度,才能讓學生樂在其中,就像當李沿儒,藉著機會教育,在筍田邊和學生討論起關於行銷茭白筍這件事。李沿儒:「那這樣的包裝,我們以前一直覺 得說,這有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包裝有什麼問題,你覺得有什麼問題?」學生:「有點不好看,不夠明顯。」李沿儒:「不夠明顯,就不一定,不曉得是三芝的嗎, 還有哩,還有什麼問題?」
幾枝一斤裝的茭白筍,綁在透明塑膠袋裡,是過去,三芝茭白筍出現在市場上的樣子,這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意,去年幫茭白筍外包裝,設計了一張Q版卡片,增加消費者對三芝與茭白筍的印象,也曾經有學生在下田時,跟李沿儒抱怨茭白筍有臭味。
李 沿儒:「又有同學會問說,老師,我們吃茭白筍,有時候會有一個味道,茭白筍會有一個那個臭水的味道,那個臭臭的味道,那那個臭臭的味道,跟水質就有關,那 後來就發現說,原來跟它是來自於陽明山的這個泉水,那它都這個泉水很清澈,所以它的這個茭白筍,就不會有這個臭水味,那有些地方的茭白筍,就會有一個味 道,大家不是那麼喜歡。」
李沿儒就把學生的抱怨,化做研究精神,追根究柢問農人,像是陽明山的活水栽培一年一獲,晚生赤殼種,這些問來的 茭白筍特色,過去筍農覺得習以為常,卻忽略了能拿來當做行銷關鍵字,其實這幾年來,三芝茭白筍正面臨的難關,除了耕種面積,只有埔里的1/10,知名度和 市場佔有率,遠遠不如埔里。
三芝筍農年齡層偏高,願意繼續耕種的人愈來愈少,李沿儒覺得幫茭白筍打響品牌,不能只靠師生的力量,得輔導筍 農,更有能力面對市場,李沿儒帶的隊伍裡,就有一位看起來比較「高齡」的學生,38歲的馬文權,人稱小馬哥,卻是三芝「最年輕」的農夫,每回李沿儒帶著學 生出隊,他幾乎都跟著來見習。
三芝農民馬文權:「我們現在農民的年齡來講,還是大多在6、70歲以上,那接下來就是,換我們來接的話,這個落差,差不多有30年的時間,現在,像我們如果要出來,我們要的,需要就是說,可能面積要做大,然後要往經濟,就是比較精緻的農業,或者是有機的農業。」
馬 文權知道,三芝農業想轉型,責任就落在他這一輩的身上,這些年,他到處進修,第一次遇到這樣走出辦公室,脫了鞋子下田的大學老師。馬文權:「我們李老師, 他走進農民的生產線,那去了解說,我們農民他的辛苦的一面,那還有就是說,讓我們這些志工團隊,他了解說,我們其實可以用體驗的這個模式,讓我們的志工, 他們有更新的,更了解農民的一個想法。」
這樣,筍農、老師、學生,大家都能學到新東西,還能讓行銷茭白筍,跟上了時代脈動。李沿儒:「那 為什麼會新增APP,那為什麼會新增APP,有誰知道?為什麼要寫APP,為什麼?」學生:「就是一個推銷的手法。」李沿儒:「是一個推銷的手法,APP 是一個推銷的手法,很好,還有呢,為什麼要做APP?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做到,不知道要做什麼,那為什麼要做APP?」學生:「因為沒梗了。」李沿儒: 「已經沒有梗了,有可能,因為網站我們也做啦,網站已經做了,部落格也做了。」
這幾年,李沿儒運用資訊專長,帶著學生,希望結合產學,最近很紅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APP,也成了師生們抓住流行,幫茭白筍找客群的新管道,大夥討論後,擔心茭白筍不太容易呈現特色,建置中的APP,就以「美食茭茭者」為名。
李 沿儒:「當初的討論是這樣,就是說,我們在想說,買茭白筍的人是誰,那如果買茭白筍,大部分都是這些媽媽、上班族,然後以農會他們以前行銷的對象,大部分 都在傳統市場,可是現在如果要做網路行銷,他可能就是上班族,比較年輕的族群,那這個時候呢,我們就想說,要讓他跟農產品黏在一起,所以,我們是不是又要 教他,這個茭白筍,它其實可以有很多種吃法,不然傳統,我現在煮一道菜,我明天就不煮啦,然後我們現在,透過這樣的方法,它可能就可以煮很多道菜。」
不 過大學生們,畢竟不比專業,正式上線前,李沿儒下了修改令,從圖片、字型、排版,都要再修正,看起來,才夠有趣、美味、又吸引人。李沿儒:「事實上是什麼 都有,可是什麼都沒有到位,就是該精緻的地方,沒有精緻,然後該呈現的內容,沒有呈現內容,所以,這個都是要實際操作過之後,同學才有辦法體認,然後,如 果是負責行銷企劃的同學,他們其實經驗很少,他們沒有經驗,所以他們在做的一份企劃,常常要花3到4個月,才有辦法做好,可是坦白講,這在業界來講這可能 是1天、2天,一口氣就要到位,可是在學校裡面,這個是要滿漫長的時間。」
李沿儒知道,這是學界和業界的差別,所以從幫茭白筍設計包裝、圖卡、架設網站、到編寫APP,到現在一共做了3年,雖然進度緩慢,但說什麼也比不上過程中,學生們願意投入的學習精神可貴。
據 說教室裡有幾位,以前低年級常常蹺課的同學,因為這樣引發了學習興趣,有人因此考上研究所,有人真的如願去當了國際志工,還有學生因為教導筍農E化,提早 接觸實務,一畢業就順利找到工作,在志願服務的道路上,李沿儒帶的這支茭白筍行銷大隊,對同學們的人生,還起了這樣的改變。
學生:「我們是真…真理大學,三芝志工團隊的,我們今天在幫,三…三芝農會試賣他們的筊白筍…。」
雖 然初拿麥克風叫賣的女學生,顯得有點害羞、靦腆,在茭白筍剛採收下來的時節,義務替農會促銷,好讓茭白筍也搶進校園,也是志工隊的任務,雖然有時同學手忙 腳亂中,還需要李沿儒出馬,來幫忙結帳。李沿儒:「這邊一包,對,50元,然後如果你買4包的話,我們會送一個環保袋。」
李沿儒:「我剛 開始在做的時候,我也覺得,覺得還滿丟臉的,就是那個老師的自尊心,會比較高,可是就是慢慢做、慢慢做,我們身段就會放軟,然後也覺得說,這事實上就是很 平常的工作,我們要去挑戰,那其實對同學來講,他其實跟我一樣害羞,我也要挑戰我自己,那他們也要挑戰自己,所以,我們就會把這個過程看得說,我們不會 說,要求同學要做到很完美,可是要求同學,他要有那個心。」
那是一種大夥有志一同,想幫在地茭白筍,行銷出去的心;最近,李沿儒在志工隊的學生們,到附近小學課業輔導時,又有了新靈感。李沿儒:「限量的那種珍藏的,那種手做的紙,那種感覺,又不一樣了,你們覺得有趣,這個方法,是不是,比你們現在的行銷活動更好。」
李沿儒:「來橫山國小,剛開始只有課輔活動,那從課輔活動,就發現說,三芝這邊有很多藝術家,然後,他們有很棒的造紙的社團,然後,他們有很多藝術家的家長,其實都比我們厲害,那我們就想說,是不是可以這樣,小朋友來教大朋友,他們最擅長的東西。」
發現小朋友們會古法利用搗碎後茭白筍殼,煮上一天一夜,變成紙漿,一張張刷上紙窗、成型,拓印出來的茭白筍紙,就能當手做文宣品,李沿儒正計劃著,讓茭白筍殼兼具環保,也發揮行銷功能。
李 沿儒:「因為當初我們第一年做志工的時候,就一直想說,我們就是做,就是做,可是後來發現說,(被服務對象)他們其實可以教我們很多、很多的東西,那我們 後來就採取這樣的模式,因為他教我們,我們有學到東西,那在當志願服務的時候,就不是說,我只是單純的志願服務,我也學到很多東西。」
對於這支茭白筍行銷大隊來說,除了當初,想對地方農業盡一點心力的熱血,經過3年努力,現在還有一份李沿儒師生,以及筍農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感受到的成就感。 來源:TVB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