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米食 硬頸老爹吳玉貴
人山人海的民國百年台灣燈會,在苗栗劃下精采的休止符,盛會期間,吳老闆在美食攤位上大聲吆喝,歡迎大家試吃。
老闆吳玉貴:「31蓬萊米做的發粿,吃吃看來很Q喔,剛到的喔來帥哥,試吃不用錢沒關係喔,來欸,這麻糬不一樣,不一樣的發糕來,吃看看,很Q喔很QQ的發糕。」
雖然服務業要以客為尊,但吳玉貴還是忍不住悄悄修正了客人的說法,為自家產品正名,因為這口感有點像麻糬的客家發糕,是辛苦創業的心血結晶。老闆娘張華英:「禮拜天就差不多100個了這樣子,不過每天都有2、30個,有時10個而已。」
張
華英說的是草創期生意難做,而吳玉貴本來是塑膠袋工廠的老闆,但是民國85年,環保意識抬頭後,政府下令減量,讓他們被迫關門,只能靠著太太的手藝,在佛
教勝地九華山附近,跟擺攤朋友借張小桌子,放下身段賣發糕維持家計,撫養5個女兒。老闆娘張華英:「我覺得沒有什麼壓力,因為這是我的興趣。」
相
較於太太的樂觀,一家之主的先生,不甘心一天只有200元左右的收入,還主動到市場推銷,希望在別人的攤位上寄賣,不過碰釘子的機率,卻相當的高。老闆吳
玉貴:「最艱苦的時候是冬天,載個30箱發糕,一箱20個,到建國市場,沒有人跟你買,我一拿去,他說我這個發糕一個賣50塊,這麼貴要賣給鬼喔,就這樣
一丟,當你被回絕掉的時候,那心是很冷,那做出來600個發糕,載在車上怎麼辦。」
那段苦日子,現在在廠裡幫忙的女兒也記憶深刻。女兒吳
郁玲:「賣不出去所以那個爸爸媽媽就是晚上,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凌晨的時候,他就跟媽媽二個開著車,然後到那個建國市場去,然後一家一家去攤商問說,要不
要賣我們家發糕,然後因為攤商他們沒有賣過,那他們也不敢賣,然後那就很勉為其難的收下來,收下來之後他們,爸爸就說,如果賣不完,就退給我們沒有關係,
然後爸爸媽媽就是躲在旁邊,偷偷地看他們在賣。」
要說服攤商販賣,顧客購買,東西好吃當然是關鍵相較一般客家發糕用在來米,夫妻倆希望改
良食材與眾不同,沒想到卻吃盡苦頭。老闆吳玉貴:「用吃的蓬萊米,那就有一些困難度,因為它Q度、黏稠度高,所以不好蒸,所以呢,我們也經過非常多的時間
去做研究,怎麼樣讓它發酵,黏稠的東西容易把它發酵起來,口感又要很Q,好吃,所以呢,這個是我們真是真的倒掉了太多太多的一個實驗品。」
而
這個時候,好鄰居也要硬著頭皮,給予支持打氣。老闆吳玉貴:「倒到怕的時候都給鄰居吃,當鄰居看到我就怕,是不是又要送發糕來給我吃了,所以這是經過很多
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發,但是真的,皇天不負苦心人,真的我們很用心,非常的專注在這個領域裡邊,所以終於被我們研發出來。」
就像任督二脈被打通了,擺攤的業績也跟著翻漲。老闆吳玉貴:「那我們慢慢業績從二佰多塊,三佰塊到一仟塊,到二仟塊三千塊,那時我們非常幸運,到二個月到三個月時候,我們業績直跳到兩萬到三萬塊,假日一天可以做到那麼多。」
自
己的攤位跟寄賣的成績,雙雙提昇後,吳家夫妻又開始動腦筋,製作不一樣的客家米食,像米糕的生產環節,就必須很講究。老闆吳玉貴:「我們在整個做米糕的過
程當中呢,我們是比較龜毛的,第一我們要選用檜木桶,不是用不鏽鋼去蒸的,對,因為檜木桶它有檜木的香氣,米的話就全部是用在苗栗的米,除非苗栗沒有,我
們才選到外面的,也是在地化啦,我們都在地化對,用我們新竹寶山的一個糖,我們不用進口的,所以他這個糖非常香。」
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精
神,事業逐漸上了軌道,因為市場需求跟產量的增加,夫妻倆於是收了路邊的攤子,專心做批發生意。老闆吳玉貴:「新北市,明天是客家天穿日,他訂了六千多個
這個,明天要發給一些來賓在三峽老街,沒有,在客家博物館那邊,有客家那種硬頸的精神,然後那個使命感,我想要做出來,我就是一種想要的那種,企圖心非常
強,你就做的出來,我剛講的一定要很專注。」
不過批發產品最忌諱品質粗糙包裝隨便,不夠新鮮吳玉貴的太太女兒女婿都在生產第一線,做把關
工作。女兒吳郁玲:「你放艾草,放完以後就給那個阿嬌阿姨,這樣可以嗎?他放好艾草的話,你就放發糕跟紅豆嘛,所以妳要扮黑臉,要啊,我黑臉啊,他們都知
道我是黑臉的啊,現場員工都知道我是黑臉啊我被他罵十幾年,哪有十幾年,你嘛幫幫忙,我剛回來幫忙的時候,哪敢罵你?」
而她笑臉迎人的丈
夫,被徵召回家裡幫忙的女婿,則是對岳父岳母,校長兼撞鐘的以身作則感到佩服。女婿劉峻麟:「我幾乎每天早上起來一次看到他,我岳父不然是我岳母在,在那
個刷馬桶,刷廁所的一個高高在上的老闆,肯放下身段去做一些很基本,卑微那些工作,讓我印象還蠻深刻的,因為他可以安排個什麼值日生,什麼去掃的,不一定
要親自動手吧。」
他說的是員工的公用廁所,早晚清潔工作都是老闆夫妻在負責,老闆吳玉貴不諱言自己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但這並不會阻礙他
的學習與進步,而豐富的實戰經驗,讓他多次被邀請到大學,發表演說。老闆吳玉貴:「我是跟四年級的學生去分享啦,不敢說去講課啦,因為他們是教授級的,大
家不嫌棄啦,就是去那邊大家互相類似座談。」
因為谷底翻身的經驗,讓吳玉貴對於現在的每個步伐,都格外珍惜跟謹慎 開創的成績也受到肯
定。銅鑼鄉農會總幹事曾義孝:「原則上他一天大概,3、500公斤沒有問題,那一年下來就不得了了對,一天就要3、500,300到500公斤的米不管是
白米或在來米跟糯米,三個加起來。」
因為使用的幾乎都是苗栗在地的白米,因此讓農民也受到了照顧。客家學者李源發博士:「在地的,你看它有艾草做的這個,這個,還有用紅豆,甚至於還有芋頭,在地的,我們公館的芋頭,還有地瓜,像我們西湖的這個地瓜,在地的很多文化,在地的農業,生產東西都包含在裡面。」
講究原料在地化,市場國際化,吳玉貴的經營哲學也有很多的理論。老闆吳玉貴:「第一,你做吃的,要有宗教家的慈悲,我想宗教都教人家做好,吃的也是一樣,你要用慈悲心,做出來的東西,不行就是不行,該丟掉就要丟掉,讓人家吃到健康。」
他
說第二要有企業家的格局,像老鷹一樣快狠準,高度要夠,第三則要有革命家的狂熱,踏實經營,走對路後,一定會達到目標,另外創新也很重要,雖然他已經有4
百種商品,不過依舊要考量到喜新厭舊的消費者。老闆吳玉貴:「今年的桐花季又快到了,很多就打電話來了,問說今年有沒有什麼新的產品,要開發什麼新的東
西,桐花季馬上就到了,其實要感謝所有的周邊的廠商的督促。」
創新之外,傳統的老東西,其實也可以賦予新生命,族群特色創意包裝,現在成
了吳玉貴的拿手絕活。學者李源發博士:「他的產品幾乎把在地的客家文化,甚至於做一些形象包裝,甚至於他產品,一個蘿蔔乾,我以前沒有看過蘿蔔乾是這樣子
的,你看,做成一個,客家的一個,可以當成一個,一個零嘴的一個產品,這不簡單。」
老闆吳玉貴:「這蘿蔔乾,是苗栗農民做的蘿蔔乾。」韓茂賢:「這就傳統客家,客家蘿蔔乾。」
老闆吳玉貴:「這個都有外銷到美國,然後在機場休息站都可以買這東西還可以外銷喔,有外銷啊哈哈哈,不簡單喔。」
對於客家鄉親的鼓勵,讓吳玉貴非常開心,也增添自信,他認為,中華民族5千年來的,都是吃五穀長大的,這是他很好的發揮空間,還會再繼續努力。
來源:TVB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