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由余華著作改編的中國電影《活著》,大受歡迎

大陸知名作家余華日前受邀來台參加國際書展,以犀利言語展現他的直率風格,而這樣的風格也反映在他至今唯一一本散文集《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中,在這 本書中,余華以「人民」、「領袖」、「革命」、「閱讀」等詞彙來解讀當代經濟發展中的中國,然而,幾乎每個詞彙裡說著的故事都離不開「文化大革命」,余華 也坦言他這一代作家的創作和人生都與文革分不開,因為都在一種「集體性」裡。

     以《活著》聞名的作家余華,出生於1960年,初知人世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十年文革幾乎成為他成長過程全部的記憶,而他的創作也繞 不開文革,早期作品更是充滿暴力。中國評論家洪治綱在2005年出版的《余華評傳》裡,列舉出1986年到1989年創作的八部短篇小說中,有高達29個 非自然死亡的人物。

     「我的寫作在血腥和暴力裡難以自拔。白天只要寫作,就會有人物在殺人,就會有人物血淋淋地死去。到了晚上我睡著以後,常常夢見自己正在被 別人追殺......。」余華在《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這麼形容,在一次「經歷自己的完蛋」漫長的夢後,他了解到這是文革時暴力血腥的記憶困住了他,他也因 此決定終結這樣的「因果報應」,再也不寫血腥暴力的作品。

     於是,文革經驗以黑色悲喜劇樣式出現在他的創作中,從《活著》到《兄弟》,中國歷史的動盪苦難濃縮在這些轉折且荒誕的小人物故事中。這些故事的元素和人物的原型,透過余華在《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中描述的經歷,得到更立體且真實的現形。

     醫院長大 文革旁觀者

     例如,《兄弟》中的宋凡平,就是從他同學和其父親一起在黃昏中行走的溫馨情景「走出來的一個人物」。余華的小學同學雖是共產黨體制中的小 官員,卻難以逃脫走資派的罪名,而這個原本親切微笑的長輩被打倒後,受盡了精神和肉體折磨,總是鼻青臉腫的。最後,這個父親投井自殺了,自殺前一個傍晚, 余華在大街上看到這對父子,父親額頭流著血,走路的樣子有點瘸,和兒子一起走過來,在夕陽餘暉中,他的右手摟著兒子弱小的肩膀,一副輕鬆愉快的樣子,微笑 著和兒子說話。

     《兄弟》開頭就是一個父親投井自殺的場景,余華描述的相當細節且血腥,而這些故事場景的真實正因他離不開經歷過的現實。「我的父親是醫生,我和家人都沒被文革傷害,我充其量只是文革的旁觀者。」余華誠實地說,即使這樣旁觀的角色,都讓這些經驗深刻到他的書寫裡,讓他一個字一個字寫下去。

     避談文革 憂患將至

     「成長經歷能決定一生的方向。」余華表示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剛好遇到文革,因而文革對他產生決定性影響,對每一代大陸作家來說這些影響都是必然的,「我不可能在作品中擺脫文革,」余華說,這是他熟悉的生活,寫起來相對有自信一般,若要寫其他的題材,或許可以大量收集資料閱讀研究來補足知識經驗不足,但總覺得沒信心。

     在新書前言中,余華寫著:「中國社會三十多年的飛速變化,呈現給我們的,就是因果關係顛倒的發展歷程。我們差不多每天都生活在蜂擁而至的 結果裡,卻很少去追尋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於是三十多年來雜草叢生般湧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 其道而行之,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出發,去尋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在我追根溯源的旅途上,荷馬所說的不幸與孟子所說的憂患將會迎面而來。」余華 說的就是當代中國過去的歷史,他認為不能單看今日的經濟中國,必須回顧過往,才能理解中國現況。

     「討論當代中國必須要循源到文革,」余華指出,討論一個時代必須要關照和上個時代的連續性,現在卻反過來強調兩個時代的不同處,卻不管其 內在相似之處,「這兩個時代的聯繫比我們想像得更緊密,現在很多事都是文革習氣的延續。」余華認為,若時代的演進是階梯式般逐步遞進,那麼其中的關連性會 比「翻天覆地」來得鬆散。

2011-02-27 旺報 黃奕瀠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02270028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ra  的頭像
    Flora

    月移花影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