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一號轉向 尋找失蹤的太陽風粒子流 

  • 航海家一號轉向 尋找失蹤的太陽風粒子流。(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 畫家筆下的航海家1號,第一個飛越日鞘層以外的太空探測器。(圖/取自中研院天文網)

  • 2艘航海家號太空船(Voyager),即將向太陽系說拜拜。(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 航海家2號傳回怪異訊號問題修復。(圖/取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太陽的帶電粒子流在太陽系邊緣會轉往哪個方向?科學家知道,這個答案就在風中,因此科學家嘗試讓航海家一號(Voyager 1)轉向,以測量這些帶電粒子流究竟跑到哪兒去了。

為了讓航海家一號上的低能帶電粒子偵測器(Low Energy Charged Particle instrument)能蒐集相關資料,任務科學家在3月7日調整太空船上的陀螺儀,相對於從地球方向觀察太空船的方向,將整個太空船逆時針轉動70度, 耗時2小時33分才調整完。科學家們可是已經21年沒幹過這件事了呢!

航海家一號和二號兩艘太空船加起來,上一次控制陀螺儀以進行太空船轉動的工作是在1990年2月14日,緣由是為了要讓航海家一號回頭拍攝整個太 陽系家族照。不過雖然航海家一號已經在太陽系中旅行33年了,也已經21年沒調轉過方向,但整個調整過程仍然非常靈活流暢,讓任務科學家們相當滿意,也計 畫未來將會多轉動幾次,好讓科學家們蒐集更多太陽系邊緣日鞘層(heliosheath)的資料。

目前兩艘航海家號太空船都已經位在太陽系邊緣—太陽風可以抵達的邊境,在此邊境處是粒子運動相當紊亂的一個殼層狀結構,稱為日鞘層。太陽風是太陽 表面發出的帶電粒子所形成的粒子流,這些粒子流所構成的泡泡狀結構就是我們的太陽系範圍,稱為「日光層(heliosphere)」。當太陽風抵達太陽系 邊境,進入恆星之間的星際空間,會與在此處流動的星際風碰觸。



2010年6月,當時航海家一號距離太陽約170億公里,從低能帶電粒子儀傳回的資料就開始顯示已幾無向外的太陽風粒子,至今仍然如此。航海家號 太空船的科家團隊不認為太陽風在此區域完全銷聲匿跡,很可能只是剛好轉到太空船偵測不到的方向。但到底是哪個方向?這就是科學家在3月7日將航海家一號轉 向的原因。如能瞭解太陽風改變後的方向和強度,可以幫助科學家瞭解整個太陽系日光層的形狀,並估算到完全離開日鞘層、進入星際空間還有多遠。

航海家號的工程師們其實曾在2月2日進行過為時2小時15分鐘的轉動測試,當航海家一號的資料花了16小時抵達地球後,任務團隊才能確認測試成功,太空船還很靈活,且始終能瞄準它的導航星—半人馬座Alpha星(南門二)無誤。

3月7日轉動後所收集的資料,科學家還得至少花上好幾個月才能分析完,因此還不確定太陽風到底轉到哪兒去了。而在3月7日初次調動後的7天之內, 科學團隊還會再進行至少5次這樣的調動工作,其中最長的一次可能得花上3小時50分才能轉到科學家預定的方向。之後大約每3個月會再進行長達一週的一系列 轉動工作,以確認太陽風的去處。雖然高齡33了,但這艘太空船還能如此活躍地提供太陽系邊界的獨特科學資料,真是相當難得。

航海家二號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一號則在數天後的9月5日發射。到3月7日為止,航海家一號距離太陽約為174億公里,二號則距離約 142億公里,但兩者的航向不同。目前在航海家二號的航道上,尚未偵測到太陽風降為0的狀況,科學家預期在未來數年之內,這種狀況隨時會發生。

據維基百科介紹,南門二(α Cen / 半人馬座α)位於天空南方的半人馬座,英文名Rigil Kentaurus,雖然肉眼分辨不出來,不過南門二實際上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是全天空第4明亮的恆星。因為其中兩顆恆星距離過近,肉眼無法 分辨出來,所以它們的綜合視星等為-0.1等(超過第3亮的大角星),絕對星等為4.4等。南門二也作為南十字星座最外圍的指引而聞名,因為南十字星座的 位置太過南邊,所以大部分的北半球都看不到。傳聞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用它來指引方向。

南門二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只有4.24光年(約277,600天文單位)。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通常被認為這個恆星系的一部分,距離太陽只有4.22光年。因為南門二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所以在關於星際旅行的冒險小說中,理所當然將 它當成「第一個停靠港口」,並預測在人口爆炸時甚至會對這個恆星系進行開發與殖民活動。這些觀點通常也在科幻小說與電子遊戲中出現。(文/引用自臺北天文 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8/11622-269783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