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首次公布太陽3D圖像(來源:NASA網站)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23日首次公布太陽3D圖像,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看到太陽表面的3D大氣層結構,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圖像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太陽的物理活動,以及預測影響地球電訊的太陽黑子爆炸。 

NASA去年10月發射兩台太陽觀測儀,圍繞太陽運行。這兩個大小有如高爾夫球車、幾乎完全相同的衛星,正執行兩年任務,兩台儀器從側面觀察相隔大約9,300萬哩的太陽與地球的整體關係,並分別收集資料。 

它們一台位於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軌道前面,另一台位於軌道後面,使它們像人類隔開的兩隻眼睛一樣,能夠感受物體深度並獲得立體影像。b2,c2為2D圖像,對應的3D圖像是 b3, c3

from: http://tw.epochtimes.com/7/4/26/54022.htm


一顆彗星沿著自殺路線,高速衝向太陽的3D畫面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導,太陽物理學家24日宣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太空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宇航局日地關係天文臺(STEREO)飛船上的儀器追蹤一顆彗星,第一次拍到它沿著自殺路線,高速沖向太陽的3D畫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員、太陽物理學家克雷爾•拉夫特利說:“我們認為這是第一 次以3D畫面的形式追蹤到距離太陽日冕如此近的彗星。”該校的4名博士後研究員利用美國宇航局日地關係天文臺(STEREO)飛船上的儀器追蹤這顆正迅速 沖向太陽的掠日彗星。他們可以計算出這顆彗星與太陽相撞的大致時間和位置。
  
美國宇航局日地關係天文臺任務在2006年啟動,它實際上由2艘圍繞太陽運行的飛船組成,一艘位於地球前方,另一艘位於地球的後方,它們為人們提供太陽的三維立體畫面。
  
掠日彗星由塵埃、岩石和冰組成。這些彗星向太陽方向快速飛去時,人們很難追蹤到它們,因為日面的亮度遠遠超過了這些彗星的亮度。不過偶爾一顆這樣的彗星會在太陽觀測飛船日地關係天文臺和“太陽及太陽風層探測器” (SOHO)等的觀測畫面中凸顯出來。
  
拉夫特利和她的同事們觀測到的這顆彗星,顯然在太陽外層大氣(被稱作日冕)的高溫環境下倖存下來,並在色球裏消失不見了。色球是一層薄薄的等離子體,位於可以看到的太陽表面和日冕之間。這顆彗星最終在高達近18萬華氏度(大約是10萬攝氏度)的極高溫度下蒸發掉了。
  
拉夫特利和她的同事胡安•卡洛斯•馬丁•奧利弗洛斯、撒母耳•卡魯克和帕斯卡•聖希拉爾總結說,這顆彗星可能來自克魯絲(Kreutz)族彗星,這是2004年在氣體龐然大物木星的影響下,脫離軌道的一群特洛伊或格裏克彗星。
  
研究人員還下結論說,這是這顆掠日彗星第一次圍繞太陽運行,也是它圍繞太陽運行的第一圈,然而這一圈還沒結束,它就撞上太陽,葬身“火海”了。 該科研組24日在美國天文協會第216屆會議上詳細介紹了這項重大發現。 
  
3月,日地關係天文臺和“太陽及太陽風層探測器”的觀測總結提到這顆彗星,這是馬丁•奧利 弗洛斯首次注意到該彗星。這顆彗星的由塵埃和離子組成的明亮的長尾巴,顯示它是一顆掠日彗星,如果它將圍繞太陽運行,研究人員決定對它進行監測,看一看他 們借助日地關係天文臺的資料,是否可以準確計算出該彗星的運行軌跡。
  
他們發現,日地關係天文臺的資料非常精確,他們借助這些資料,可以繪製出該彗星與太陽相撞 在一起兩天前的運行路徑。研究人員還能估算出一個直徑大約是620英里(1000公里)的撞擊區域。然後他們流覽了莫納羅亞山太陽天文臺上傳到網上的數 據,確定他們是否能從光譜的紫外區,在太陽的邊緣處發現該彗星。 
  
結果他們在太陽表面悶熱的日冕和色球裏發現一道很短的明亮軌跡,這條軌跡持續了大約6分鐘,它只有幾千英里長。因為這顆彗星有一條相對較短的彗尾,長度大約只有186萬英里(300萬公里),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該彗星含有很難蒸發的重元素。
  
這一發現或許還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該彗星在完全蒸發掉以前,能進入到太陽色球裏這麼深的地 方,並在極其高溫的環境下和很強的太陽風下倖存下來。為了進行這項研究,該科研組利用了日地關係天文臺上的兩個日冕觀測儀A和B,並使用了“太陽及太陽風 層探測器”上的多種儀器,研究人員在相關報告中說:“這證明了非太陽現象的多視觀測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還利用了莫納羅亞山太陽天文臺收集的資料,並發現該彗星與太陽相撞的可能的位置的 圖片,該天文臺位於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的一側。這些圖片顯示,有一顆彗星正從日面的後面靠近太陽邊緣。該科研組的成員都在研究太陽上的爆炸事件,他們表 示,他們還沒打算研究這顆彗星的物理學性質。拉夫特利說:“這只是一次演練,不過它已經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http://www.lookthesky.com/sky/html/universe/2010/1121/437.html


太陽的3D照片會是什麼模樣?由美國與歐洲合作的計畫發射了2枚觀測衛星,歷時4年時間,繞行軌道4.64億公里之後,終於拍下了太陽的整個面貌,將有助於科學家未來偵測太陽微粒的噴發。

太陽的3D照片,由2枚先後在06年升空的衛星,循地球繞太陽軌道,朝不同方向運行,歷經4年時間,繞行軌道4.64億公里之後,2枚衛星走到相隔180度的位置,在幾秒鐘時間內拍下了太陽。

科學家表示,太陽3D照片的重要性,就跟人類登陸拍下月球,以及從外太空拍到地球是一樣的,將來就可以即時掌握太陽噴發數百萬噸帶電微粒的時機,否則以過去的科技,都得在微粒快靠近地球時才能偵測到,這些可能影響地球通訊跟導航衛星的太陽微粒。  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