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鼠

人耳鼠 滬交大認定未造假

 


為了證明清白,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再次開始重複驗證實驗,經過七周半時間,在八隻裸鼠背上成功再造「人耳軟骨」,圖為其中一個。(取材自新京報,上海交大供圖)

上海交通大學為落選院士曹誼林「人耳鼠」造假一事,召開發布會稱,曹誼林的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的科研成果經專家鑑定是真實的,還其清白。據了解,今年6月,曹誼林被質疑所展示的科研成果「人耳鼠」是假的,報料人指曹誼林涉及騙取當局3億科研經費。在此造假風波後,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沒有出現曹誼林的名字。

新京報報導,為了證明清白,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日前再次開始重複驗證實驗,經過七周半時間,在八個裸鼠背上成功構建「人耳軟骨」。

曹誼林因「人耳鼠」而被外人所知,這隻長著「人耳朵」的老鼠與克隆羊一樣,曾經震驚了國際學術界。

報導說,今年6月23日,有媒體刊發文章稱,曹誼林昔日與現今科研搭檔聯袂現身,直陳其學術不端,展示的「人耳鼠」是假的,並稱騙取當局3億科研經費。曹誼林隨即否認「一隻假耳朵,騙取了3億」。

針對有媒體撰文質疑: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曹誼林教授科研團隊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成果存在科研造假,並認為科研經費使用存在弊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應對工作領導小組,調查小組專家組提出了七條意見。

6月21日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開始構建耳廓支架材料,重複驗證實驗。6月24至25日,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過體外一周培養,於7月1日至5日,將接種了細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體內。

6周後,8月中旬,在8個裸鼠背上成功構建了「人耳軟骨」,形態良好,並作全程實驗錄像。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組織了中國相關領域四名院士和八名專家組成的學術鑑定委員會對曹誼林教授領銜的國家組織工程學術研究成果予以事實鑑定。

專家組當場取材驗證,再生組織經現場冰凍切片,病理鑑定確認為人軟骨組織,同時移送第三方機構作組織病理學鑑定,8月16日病理報告進一步證實為軟骨組織。鑑定結果表明:與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人耳鼠」的技術是真實和成熟的。

from: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人耳鼠 滬交大認定未造假  August 28, 2011

 

 




1997年,這只背上長著人耳朵的小老鼠照片震驚了世界(上圖),人耳鼠和同年公開的多利羊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觀念,甚至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從此也開啟了組織工程學的一片天地,也給未來培育真正的人造心臟器官作了鋪墊下圖)

    可 靠性、相容性差、耐久度差是所有這些機械人工器官的通病,如果能有一個肉乎乎的“原廠配件”,那該有多好。這正是再生醫學科學家們努力的目標—他們希望用 組織工程和細胞工程學再造器官,而不是模擬它們。1997年,一張照片震驚了世界,照片裏,一隻渾身光禿禿的小老鼠背上赫然長著一隻人耳朵。人耳鼠和同年 公開的多利羊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觀念,甚至引起了不小的恐慌。1999年10月11日,一個名為“轉捩點計劃”反遺傳學組織在紐約時報刊登了整版廣告,趴 在整個版面上的就是這只看上去有點兒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老鼠,照片上印著一句話:“這是一張基因工程學改造的背著人耳朵老鼠的真實照片!”

    這 個故事開始於1989年,查爾斯·瓦康提正在作一項軟骨培養實驗。軟骨是構成我們關節面、耳朵、鼻尖、氣管的組成成分,也就是脆骨,燒烤攤上必不可少。在 體內,軟骨一旦損傷很難再生,特別是那些大關節的軟骨,由於軟骨磨損出現的關節病十分常見,其中又以膝關節軟骨損傷為甚。查爾斯在人體內分離出那些可以分 化成軟骨的細胞,作為種子,放置在用聚乙醇酸和聚乳酸編織的模板上。種細胞的模板好比就是絲瓜架,沒有合適的模板,細胞就不會按照它本來的性狀生長。在體 內,這模板就是細胞外基質,而在體外培養,科學家們只好自己動手製作。

    某一天,他的一位助手告訴他,最難做的軟骨,莫過於人的外耳,這一大片幾乎是純軟骨,形狀又十分複雜。瓦康提下定決心造一個耳朵,如果耳朵都攻克了,其他軟骨材料更不在話下。瓦康提下定決心造一個耳朵,如果耳朵都攻克了,其他軟骨材料更不在話下。

    整 形醫學界對耳朵的需求也十分巨大,因為這個部件太招搖,車禍、打鬥最容易受傷的就是它。花費了巨大的精力,瓦康提和他的同事們終於製造出了外耳的模板,這 是一個大約3歲孩子的耳廓模型。接下來就要把它種到土壤裏,瓦康提和他的同事選擇了裸鼠。裸鼠是一種特殊的實驗鼠,它生來沒有胸腺,這使得它的免疫能力十 分低下,至於無毛,那只是一個“贈品”。幾乎沒有免疫力的裸鼠對於任何外來的細胞都沒有反抗能力,這使得它成了研究腫瘤和移植的最好樣本。這裡不得不提一 位中國人—曹誼林,他在瓦康提實驗室做博士後,曹誼林把模板固定在裸鼠背部皮膚之下,上面播撒上牛的成軟骨細胞。在裸鼠無私的滋養下,牛軟骨細胞逐漸長滿 了人耳模板,並逐步將其降解,最終成了一個長在老鼠背上的“人耳朵”。

    這只是一次小試牛刀,2001年,已經返回國內的曹誼林教授 接診了一名7歲的小男孩,他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6釐米×6釐米大小的顱骨,這相當於他顱骨面積的六分之一。傳統的做法是使用別的材料來修補這個破洞,但這 個孩子還這麼小,他的頭骨還會不斷地長大。曹教授大膽借鑒了幾年前在裸鼠身上長“人耳”的成功經驗,他首先給小患者作了詳細的頭部掃描,用電腦構建出缺損 顱骨的三維模型,然後用可降解材料製造一個相同立體結構的模板。從小男孩體內提取出成骨細胞,種植在模板上,埋在小男孩體內。待骨細胞已經長滿了模板,便 將其取出修補在頭上的破損處。這樣,曹教授等於把因為車禍失去的那塊骨頭又變了回來。這個成功的病例轟動了世界。

    這種方法的難點之 一就是構建模板過於複雜,於是有的科學家另辟蹊徑。2008年11月英國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報道了一例人造氣管移植的成功病例。多國醫療團隊成功地 給一名因患肺結核導致左側氣管壞死的30歲女病人移植了一個人造氣管。與曹誼林教授的人造顱骨一樣,在個病例裏,醫生們也提取了病人的成軟骨細胞,但他們 沒有費力製造模板,而是借了一個現成的用—醫生從一具捐贈的遺體上切下7釐米長的氣管,然後用各種酶消化掉了其中的細胞,僅僅留下細胞外基質,這是一個完 美的模板,同時由於沒有任何細胞,用這個模板生成的新氣管也不會出現移植排異反應。

    生殖生物學方面,則有劉鴻清教授的出色工作,劉 鴻清是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生殖內分泌實驗室的主任,她和同事一起用膠原蛋白做模板,用子宮內膜細胞做種子,培育出了微型的人類子宮和全尺寸的小鼠子 宮。其中那個小鼠子宮孕育了一個小鼠胚胎—從受精卵到幾乎足月;而微型人類子宮也成功地讓一枚人的受精卵著床生長了6天。有些人甚至已經開始擔心人造子宮 將會給未來社會造成的種種麻煩了。

    雖然這些技術距離臨床應用尚有很長的路,但是回想一下自100年前的玻璃血管以來人類在人造器官領域取得的進步,誰又能保證再過一些年,不會有一個誕生於人造子宮,胸腔裏跳動著一顆溫暖的人造心臟的新生命出現呢?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jiankang.china.com/zh_cn/life/laugh/11007756/20090311/15366946_2.html

 

影片: 人耳鼠


 

 



arrow
arrow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