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師傅張明河 - 失業經理木工師傅

 

木工師傅張明河

 

失業經理木工師傅

堆滿夢想的木工教室,又開工,鋸齒一劃過板材的尖銳聲,開啟忙碌狀態,每個人努力打造自己的需求。

木工教室學生:「想說小孩子剛好需要書桌椅,因為家裡其實小小的,有時候外面買的家具都比較大啊,比較不符合尺寸。」

木工教室學生:「我有想過要做床,小孩子的床,然後是上下舖的,下面是可以有書桌,或者是有收納的空間。」

協助他們完成夢想的是木工教室老師張明河,這敲敲打打的教室,也是張明河在50歲時,才替自己打造夢想的地方,他像巡堂老師,來回穿梭教室轉啊轉,他笑說一天踏的步伐,可以從新竹到台北了,張明河像細心老師傅,緊盯徒弟的每個動作,每個環節都要完美。

木工師傅張明河:「我覺得你怕怕的,你應該要這樣子,不是這樣放下去,是這樣子一開始,就一個支撐點了,你不要這樣放,你會瞄不準啊,就是斜斜的這樣子。」

4 年前,張明河才開始這樣的生活,polo衫和輕便球鞋,沒有以前更正式體面的襯衫西裝,張明河20幾年職場生涯,在竹科從傳統紡織廠管理200人的廠長, 一路做到高科技光纖產業的生產部經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竹科無薪假越放越多,到大規模裁員潮,張明河就是面對公司結束營運,中年失業的 真實案例。

張明河:「那時候家裡的經濟來源,全部是我老婆。」



彭玉慧:「我們的棟樑就垮下來啦,怎麼辦,金融海嘯少了很 多人,像新竹園區的非常嚴重,塞車的狀況都減輕了,你就知道有多嚴重,然後路上騎腳踏車的非常多,我們沒有那個資本可以去騎自行車,他們自行車一台都10 幾20萬,我們連5千元的自行車都騎不起的時候,就只有想到說,怎麼把日子過下去。」

彭玉慧:「金融海嘯之後,出來一些人可能精神狀況都會很脆弱,那你們可能不曉得,竹科的可能很多就是出門不見得去工作喔,還是必須說假裝去上班。」
張明河:「一年當中,我感覺自己變很老了,心情上變很老了。」

一提到這個人生轉折,張明河話變少了,人過半百,工作被資遣,接著還有老母親過世的打擊,長達一年半,一個家少了主要收入來源,還有正在念書的兒女,這個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心裡焦慮可想而知。

張明河:「反正就覺得,好像沒有明天的感覺,前途茫茫啊,恍然就對了。」
妻子彭玉慧他有找一些就各方面去嘗試,譬如說他有賣過爆米花,他爆米花很好吃,可是畢竟那些不是民生必須啊,而且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只有一陣子的生意因為剛推出,那時候也雨後春筍,很多的爆米花出來,畢竟它不是民生必須啦。」

張明河:「我記得有好幾個月,我們幾乎全家人,跑遍中北部各大夜市,真的去看賣什麼東西,有什麼商機啊,大家去集思廣益去看看,這個可以引到我們新竹來做,跑了真的所有各大夜市都跑過之後,回歸原點還是一樣的。」

台灣這幾年,面臨產業外移、景氣變動,中年失業,高不成低不就窘境,轉業得另覓出路,一邊調整心境上的落差。

張明河:「像我們這種年紀,比如說50歲沒有工作的話,我想你要再去找一份工作很難,當警衛,警衛很簡單一天1千元嘛,12小時嘛,在大樓裡面或是在工廠門口,那比較沒有技術性的啦,時間去換取金錢有啦。」

彭玉慧:「以他個性來講,從經理人到去做警衛,我相信我們家的日子也會變得很沉,那種歡笑都不見了。」

人的挫折低潮,似乎都必須徹底墜入深淵,化整歸零後,才摸索出新的體悟,家人的鼓勵才喚起張明河,還有家族傳承兩代的木匠工夫。

張 明河:「我們那個年代,鄉下有很多牛拉車,牛車載榖載稻草,牛車是用木製,木頭做的,我父親在做那個牛車,我心裡看了真的覺得好辛苦。」記者:「耳濡目染 會一些?」張明河:「耳濡目染,會,有時候他不在我偷偷地做,我有兩兄弟,我一個弟弟還有我,我弟弟是完全不碰,我就會碰。」記者:「沒想到有一天還變一 技之長,一技之長,換口飯吃啦。」

只是想要換口飯吃,憑的還是實力,有木匠技術的基礎,張明河還是找了老一輩師傅,拜師學藝,至於木工教室,也是找到對的方法才開始的。

張 明河:「其實我們真正作法是抄襲日本的,日本有很多DIY木工,我們要的是說,能夠在像他那個三天,三個工作天就做個大櫃子,他是不是覺得,我做了馬上就 有東西,可以扛回去,又很好用,其實你去買的家具,幾乎都是手作的啊,我們有我們的工具方法,去把它一樣,做成一個東西出來,就是用手作最快,讓大家很快 都能夠上手,這樣才有成就感啊,現在叫你去做一個榫接的,用手鋸的話,鋸一個榫頭學個兩天,我想人家都不願意來啦。」

早期3年4個月才出師的木匠學徒制,跟不上現代人需求,觀察市場潮流,也許是竹科高階經理人的訓練,線鋸機取代鋸子,電鑽取代膠搥,DIY木工教室的教學,先闖出名聲,生意就上門了。

張明河:「人家委託我做什麼東西,做這個做那個,就把我工作都排滿了,我都沒有休息時間耶,真的一年到頭,可能休沒幾天,就是過年幾天有休,其他都沒有休,反而我沒有去上班我更忙啊。」

張明河:「畫完了嗎?好我們來鑽孔。」

高階經理人積極轉變,重回手工製造業,自信的笑容出來了,這下妻子可以放心早點退休,一起忙碌,當初扭轉這個家,新的老本行,其實回到30多年的避風港,才發現老父親留下的,正是天天伴隨過活的手工木作。

張明河:「對,一手打造,把我們兩兄弟養大,又蓋這個房子,所以每一個位置,都有他的影子在。」

張明河:「爸爸的手藝,我從小看他做這些門啊,窗戶啊這樣子長大的,還有這個都是他做的。」

神氣的表情,是做兒子的,從父親身上得到的感佩跟驕傲。張明河:「這間就是我們新房,以前的新房。」

彭 玉慧:「我跟他(公公)說我不要牆,然後就是畫一張,然後說一半是這的邊衣櫥,另一半是那邊的衣櫥,兩邊的方向是相反的,沒有人聽懂,可是我公公就是把它 做出來,然後這邊還有個梳妝臺,不要腳,三十幾年你看這樣壓,不會垂下去耶,我婆婆就說這是什麼東西啊,因為她完全看不懂,我父親那時候都有在台北做裝 潢,她一講他就知道要怎麼用,這個東西我就很佩服,那時候結婚的時候,天啊,很豪華耶。」

父親拿出看家本領,用心打造老家每個角落,也留下純熟的木工技藝。
張明河:「弄完桌面,這張桌子就好了。」

張 明河:「民國70幾年的時候,外面景氣很好,還當到經理,上班還滿順利的,所以我沒有想到說會回來做這一塊,所以他(父親)離開的早,我36歲他就離開 了,有時候世事難料,我50多歲來做這一塊,連我自己的阿姨都說,你行嗎,隔壁的建材行老闆,用客家話講,你真的會唷,我做做做,遇到有些困難的時候,我 就會停下來,我都不做,這是屬於比較深入木作的部份,我就會停下來不做,我讓自己清醒,當我第二天一覺醒來,我會做了,我常常都有這種,我感覺好像有一雙 手在幫著我。」



兒時記憶裡,跟在父親身邊當學徒的絕活,數十年後才有機會發揮,多虧背後支撐的力量。

張明河:「沒有那一段日子,也沒有今天的現況啦,是不是我們就比較,既然下定決心走過來的話,現在回頭去看,當然是看起來很辛酸嘛,但是以目前來講,我覺得當下我們真的很充實,我覺得我每天在過很精采的日子。」

應該說是上帝關了那道門以後,開了很多窗。張明河:「當他們把作品帶回去,那一剎那,我在他們臉上,找到我的自信心了。」

50歲以後的忙碌,不再是為人作嫁,在自己搭起的木作教室,工作和生命際遇起落,從此有了不同意義,不僅是父親的傳承,更是一段豐富人生旅程。(TV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