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鬼卡巴

 

三少四壯集-夜鬼卡巴


文 / 蔡珠兒

 

咬一口「阿曲威」的卡巴,鹹鮮酸香脆辣嗆,口感雜色紛陳,氣味光譜寬廣,如一幅斑斕的抽象油彩,難以描敘,唯覺傾心。

懶懶的不想燒飯,我宣布,今天是Junk food day,他說,好呀,又可以吃卡巴嘍。倆人興沖沖跑去快餐店,埋頭大啃,吃得津津有味,淋漓狼藉。

痛快是痛快,吃完了報應就來,蒜味沖天,路上碰到朋友,只能招手,不敢開口寒暄。回來喉嚨乾渴,口腹飽滯,滿嘴鹹濃拼命灌水,於是都說,下次不吃啦,可過一陣就忘了,又開始嘴饞心癢。沒辦法,上癮了,在倫敦染上這惡習,戒不掉啊。

卡 巴(kebab)就是土耳其烤肉,分成兩種,用鋼叉戳上肉塊,平放燒炙,這叫串烤(shish kebab);把肉片串在烤叉上,層層鋪排壓實,豎起來旋轉烘烤,這叫旋轉烤肉(doner kebab),有人音譯為「都拿其堡」,也有人意譯為「土耳其肉夾饃」。早年台北街頭也流行過,叫「沙威瑪」,從阿拉伯語Shawarma音譯而來。

卡巴雖掛名土耳其,其實發源於波斯,中世紀時,據說波斯士兵以劍尖串肉,在篝火上烤熟充食,這吃法很快流傳開,盛行於阿拉伯和土耳其,後來又傳入北非、中亞和南亞,變成回教民族的傳統食物。二十世紀初,卡巴被移民帶到西歐,經過改良變種,成為歐洲常見的街頭小吃。

倫 敦的街角巷口,總有一兩家卡巴屋,多半是塞浦路斯人開的,店面簡陋,只見兩三座圓錐形的肉山,嗤嗤滴油,汩汩噴香,在電爐前悠悠旋轉。店裡通常有幾個大 漢,濃眉多鬚,黑實肥壯,杵在店裡也像肉山,但幹活極麻利,手起刀落運斤成風,飛快削下肉片,鋪上生菜淋上醬汁,用烤熱的口袋麵餅(pita)裹捲好,熱 辣辣遞過來。

食物不地道,未必是壞事。正宗卡巴淨是肉,單調粗豪,但傳到歐洲,逐漸改頭換面,加菜添料,串烤加插蘑菇茄子或青椒,旋轉烤肉的配料更多,成為豐美的新式漢堡。

說出來你別笑,每次回倫敦,我最想吃的就是這個,還非跑去阿曲威(Archway)那家不可。那地方在馬克斯墓附近,大街蕭索破落,但有兩家卡巴屋,「阿曲威」的招牌說,他家「可能是英國最好的卡巴」;斜對面的「行星」乾脆說,他家的卡巴全地球最讚。

胡說,「阿曲威」的卡巴才最好。烤肉醃得透,入味卻不過火,每片都外酥內潤,肌理香美,並不濃鹹乾硬。生菜沙拉則多而鮮脆,除了蕃茄片和洋蔥圈,還有萵苣葉、黃瓜塊、高麗菜絲,以及塞浦路斯醃辣椒,此物酸香開胃,頗像四川泡椒,但生脆可嚼,最宜中和濃膩,提振肉味。

還有醬汁,卡巴要配辣醬和蒜醬,辣醬以蕃茄漿調製,講究清新鮮香,蒜醬則以優格拌打,講究濃稠飽滿,雙醬合璧,滋味強勁鮮明。啊當然,外包的餅皮也重要,要軟熱有麵香。

咬一口「阿曲威」的卡巴,鹹鮮酸香脆辣嗆,口感雜色紛陳,氣味光譜寬廣,如一幅斑斕的抽象油彩,難以描敘,唯覺傾心。

可惜,做得好的卡巴不多,吃卡巴的也不識貨。光顧這卡巴屋的,白天是鬧哄哄的學生,晚上則是醉貓和夜鬼,酒吧打烊沒得喝了,醺醺然來這裡醫肚療飢。他們稀哩呼嚕,狼吞虎嚥,吃下去的恐怕不是肉味和醬汁,而是孤獨和迷糊。

來源: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