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腦是記憶的器官。那麼,心臟有記憶嗎?今天的齊魯晚報報道了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

    文章舉例說,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 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 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就在半年前,傑姆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根據科 學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後的40年中,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 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復雜的神經係統。“心臟具有記憶” 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但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

from: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6-06/26/content_4750946.htm


 

心臟移植改變性格?科學家疑為心理問題所致  

近日,有報道稱,在移植了原主人的心臟後,一些患者的性格、愛好與心臟原主人出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有生理學家認為,性格不是儲存在大腦中而是藏身在心臟裏。然而,科學家認定,這種說法並不具備科學性。

    原主人品性、喜好會同心臟一同移植嗎?

    最近西方媒體稱,美國女公民西爾萬娜‧佩斯卡把給她做心臟移植手術的醫生告上了法庭。醫生感到很震驚,因 為手術做得相當成功,病人的感覺也不錯,她還有什麼不稱心的呢?原來是這位任性的婦女從護士那裏聽說了移植給她心臟的那個人是個殉情男子。西爾萬娜頓開茅 塞,終于弄清楚了為什麼過去一直性格開朗和精力充沛的她,一下子變得如此鬱鬱寡歡。就是在她擔任招待員的那家咖啡館的顧客,看到她那一臉喪氣的樣子,也都 紛紛改坐由別的招待員服務的小桌。就連咖啡店老板也因此開始不止一次對她表示不滿,聲言要炒她的魷魚。不過最可怕的還是:她越來越有一種想爬上自家住的那 棟高樓往下跳的欲望,據說其心臟正在她胸中跳動的那名男子就是這麼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器官移植領域中類似令人費解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兩年前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也刊登了一則消息,報道 了另一個美國女公民西爾維婭‧克雷爾的也很奇怪的“病史”。姑娘原來是個滴酒不沾的素食者,可自接受移植的心臟之後,突然想吃漢堡和喝啤酒。當她知道提供 心臟的人是個愛吃這些東西、因騎摩托出車禍而亡故的18歲搖滾歌手吉姆時,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這純粹是一種巧合嗎?還是說供體的性格和喜好也同心臟一同過 給了病人?是不是原主人的品性都移植到了新主人身上?

    憂鬱男子變得充滿激情、36歲女患者天天夢見約會、古板婦人突然風情萬種。

    接受移植器官後病人的性格莫名其妙發生了變化。

    美國底特律“西奈”醫院的生理學家波爾‧皮爾索爾曾讓這些問題困惑過。有好些年,他一直在研究這種病人因 植入別人的器官而性情變化的現象,最後得出結論:心臟裏貯存有我們大腦受其支配的信息。所以說,心臟一旦植入別人的身體,便開始指揮新的主子,改變他的性 格和習慣。皮爾索爾在他的《心臟代碼》一書中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書中寫道:“在我給一個41歲的男子移植了被火車軋死的19歲姑娘的心臟之後,他好像換 了個人似的。他本來從小就是個慢性子,是個性格憂鬱的人。可自換了心臟之後,就像是注入了激情,萌生了對生活的強烈興趣。

    “有個36歲的女患者也很幸運,給她換了一顆20歲姑娘的心臟。姑娘是跑過馬路去給未婚夫看結婚禮服時,不小心讓汽車軋死的。這一來可好了:患者幾乎天天 都夢見跟一個心愛的小夥子的幸福約會。據她說,她從早到晚都有一種幸福感,而且這輩子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開懷笑過。”他在書中還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說有 個原先靦腆而又古板的35歲婦人突然變得風情萬種起來,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纏住丈夫做愛,這在過去可從來也沒有過。究其原因,也是器官移植惹下的禍端。原來 是給女患者移植了一個女大學生的心臟,而這個女大學生是靠賣春來賺取學費。皮爾索爾說,這樣的例子還多的是,而他作為一個醫生又將做何解釋呢?

科學家認為心臟移植改變性格沒有科學依據,可能是心理問題。

    皮爾索爾認為,早就有人提出過人體細胞同基因代碼一樣,含有一個人全部信息的想 法,達爾文就提出了情感生化特徵的假說。我們的“性情”,或者說性格,不是像過去認為的那樣儲存在大腦中,而是藏身心臟裏。正是在這裏設計一個人的個性, 所以說是它在思考、感覺,並同整個集體協同動作。這種“記憶細胞”,或者說是性情,便在心臟移植過程中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

    Rutgers大學分子行為反應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肯迪斯‧珀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肯定了皮爾索爾的說 法。她發現細胞的神經末梢不僅能往大腦傳輸信息,還能靠一定頻率的顫動將其傳遍全身,使思想、感情和激情在分子級上變成行動。據珀斯說,配位體為生化情感 媒介的這些顫動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是我們器官的“語言”。正是有賴于它們,人體的免疫係統、胃腸係統、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才得以相互“來往”。這就是 說,一個人的性格“印跡”在人體的各個級上都有,其中也包括分子級。正因為如此,是心臟將信息傳輸給全身的每個細胞,它理所當然也便成了人體內部交響樂的 指揮。所以說,我們要愛護心臟,因為它是我們性情的儲藏所。

    俄羅斯莫斯科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研究所所長瓦列裏‧舒馬科夫認為,“病人接受移植心臟後變得和死去的心臟提供者性格一樣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們研究所沒發現過這種情況。”

    已經做過約900例心臟移植手術的美國斯坦福醫療中心的約翰‧施雷德教授認為,移植器官會導致供體的生活代碼化體驗同時過給受體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這很可能是個心理問題,上述病人的那些說法不過是他們的想象而已。(粟周熊)

    延伸閱讀

    世界第一個心臟移植病人

    1967 年12月21日,路易‧華什坎斯基,世界上第一個心臟移植病人,用一顆在車禍中喪生的25歲婦女的心臟活了18天。格魯特‧斯庫那醫院的醫生說,這位53 歲的雜貨商後來開始出現肺炎並發症,病情不斷地惡化以致不治而死。那顆移植的心臟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強烈地跳動著。

    心臟移植手術是由克裏斯蒂安‧N‧巴納德為首的5名外科醫生小組進行的。克裏斯蒂安‧N‧巴納德就教于美國,隨後即在南非進行動物心臟移植試驗。手術是在華什坎斯基連續心臟病發作,身體虛弱到活不了幾天的時候進行的。

    手 術前一天晚上,醫生向華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釋了手術的程序後,告訴他有一顆合適的心臟可以利用,問他是否想移植這顆心臟。他花了兩分鐘才下定了決心。後 來,當移植心臟在華什坎斯基胸腔裏又跳動起來的時候,外科醫生們描述了他們欣喜萬分的情緒。華什坎斯基術後身體恢復良好。只因肺部出了問題,才奪去了他的 生命。

    近日,有報道稱,在移植了原主人的心臟後,一些患者的性格、愛好與心臟原主人出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有生理學家認為,性格不是儲存在大腦中而是藏身在心臟裏。然而,科學家認定,這種說法並不具備科學性。

fro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5-12/28/content_3977823.htm


移植心臟變詩人 人類心臟可能有記憶

CCTV.com消息(媒體廣場):我們都知道,大腦是記憶的器官。那麼,心臟有記憶嗎?今天的齊魯晚報報道了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

   文章舉例說,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杰姆·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 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就在半年前,杰姆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 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

  根據科學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后的40年 中,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 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復雜的神經系統。“心臟具有記憶”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但許多 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

from: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057/452859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